新年虎皮饺子的由来_新年虎皮饺子

独特风味
2024 09-19 13:20 点击:

1.刻意强调南方人过年不吃饺子的一般是怎么想的?

2.春节饮食文化 中国春节饮食习俗和寓意有哪些

3.西红柿鸡蛋饺子

4.黑龙江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新年虎皮饺子的由来_新年虎皮饺子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续至今。

“春节”,各代所指也有区别。汉代指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指整个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内容最丰富、礼仪最隆重、场景最壮观、食品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56个民族中的53个(除去藏、白、傣族)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庆贺,故又称“元日大庆宴”。

春节的起源

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他们用朱砂涂脸,身披鸟羽,唱跳吃喝,热闹非凡。至于

互相拜年宴请,则起自汉初,对此《通典》有所记载。

历代春节食俗

※东汉时期,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据崔提《四民月令》称:“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南朝时期,春节阖家互相拜贺、饮宴,并开展活动。据粱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钦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还有画鸡、燃爆竹、悬索、乞如愿等游戏。

※唐宋元明清时期春节食俗中的礼仪成分逐渐加重。据南宋吴自收《梦梁录》记载:“土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梵天庐丛录》记载:“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亲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清波杂志》载:“宋元佑年间,新年贺年,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亲朋拜年,主家必须设宴款待,酒肉异常丰盛。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日岁,凡五日而毕。”至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云:“士民之家,添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味爽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庙,谒影堂,具柬贺节。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日新禧纳福”,对于前来拜年春,“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谓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车马喧阗,追欢竟日,可谓极一时之胜也矣”。

春节各地食俗

汉族的春节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九、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

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则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

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财进宝。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结,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历代人们在饺子馅上下了许多功夫,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

刻意强调南方人过年不吃饺子的一般是怎么想的?

相同:都过春节,拜年,吃元宵、贴春联等!

不同:古人看不上春晚,古代更加敬天、敬地、敬祖先、敬人。

而现在,更加关注自身的享受

古人与现代欢度春节的习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时代进步与科技发展上:

祭祖——古代祭祖的习俗,现在已经很少进行了,即使是祭祖,也不会像崔提《四民月令》那样:“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现在最多趁夜深人静的时候出去烧个纸。

——粱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钦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还有画鸡、燃爆竹、悬索、乞如愿等游戏。现在,80%以上的人在家看电视、上网,大部分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少数外出旅游。

拜年——南宋吴自收《梦梁录》记载:“土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梵天庐丛录》记载:“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亲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清波杂志》载:“宋元佑年间,新年贺年,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亲朋拜年,主家必须设宴款待,酒肉异常丰盛。可见古代拜年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社交活动,而现在大家足不出户,电话、短信、QQ、微信都可以拜年,机关事业单位执行八项规定,连团拜会都取消了。

饮食——过去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而现代,肯德基、麦当劳24小时营业,年青人的年夜饭,很多人都用“饿了么”叫外卖,即便是饺子也是煮点速冻的。

团聚——古代春节回乡团圆是每个人的大事,现代即使是团聚之日,也有千千万万的人,春节期间却放弃了休息,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像公安、边防、医疗、气象、公交、环卫、电力、供水、暖气、新闻等行业,保证了社会机器的正常运转,保卫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祖国的安定祥和,有了他们,我们才能高枕无忧的过一个幸福年! 

守岁——除夕守岁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现在人们过春节依然守岁,只不过是守着电视看春晚,春晚结束,哈米。

压岁钱——古代人给的可都是真金白银,哪像现在的爸爸,两张巴掌的纸就把小朋友打发了,不过就购买力来说,好像现在的压岁钱略胜一筹。

其他——像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年画、贴福字、穿新衣等,现在依然遵行,只是方式有所改变,比如古代是自己或佣人用扫帚打扫,现在用小时工、吸尘器;古代春联自己写,现代春联是买的大家内容都一样等等。窗花、福字、年画都有了电子的、3D的……

春节最值得聊的还是吃的,下面谈谈各地的年夜饭: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则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

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财进宝。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结,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历代人们在饺子馅上下了许多功夫,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

1、 送灶

腊月二十四送灶,至今仍是中国南北许多城镇乡村居民过年的第一个大关目。不过,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却很少或几乎不再进行(郊区农村除外)。关键是现代生活中的灶与炊,已与古代的土灶炊煮根本不同,灶王爷的地位变了,重要性减弱了,不但灶君,就是整个神鬼系统,与人的关系也不像古代那么密切了,城市人祭灶送灶以与天帝神鬼沟通的需要和热情自然大减。

2、守岁

除夕虽在新年的前一天,但却算得上是过年的第一个高潮,而今依然如此。一切的节日准备在此夜必须完成,明天将另有一系列活动,家庭主妇们也要好好休息暂不忙碌,于是,年三十往往成了最忙乱的一天,对于上班族来说,尤其如此。 除夕的传统过法,有较多的仪式,如挂像祭祖、供奉神飨,乃至跪拜磕头、鞠躬行礼等等,这一套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还很流行,特别是在一些乡绅之家。如鲁迅《祝福》所描写的绍兴鲁镇的鲁四老爷家,就极典型。 现代的趋势则是这一套由简化而渐趋消亡,但变化的速度并不平衡,有的地方,有的人家,变得慢一些,还能看到旧仪的片段留存。至于传统带有驱鬼避邪巫术意味的挂青松,悬桃符,贴门神,放爆竹等等,则有变形的保存。现代人仍喜欢在新年期间置门松,挂青蒲,在室内插鲜花,在门上贴春联春画(内容如招财进宝、福禄寿三星、关帝、观音)或倒过来的“福”字;仍喜欢放鞭炮或烟花,近年来烟花的花样和大小,都有很展。但现代人做这些,多数只是为了美化环境,为了增添喜气,为了自己愉悦,很少或几乎不再关注传统的祈求禳祝和驱逐鬼祟的含意。在民俗传承中,形式留存而内涵变异,老传统与时代因子巧妙结合,可以说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

拜年

传统的拜年是加强和润滑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现代人对此认识更深,行事亦更为自觉,故此风至今不衰,且有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除原本亲戚朋友、同事师生之间的过年走访基本照旧外,也继承了“团拜”的形式,即在某个范围或团体圈子之内,选择一个地点,约定一个时间,作有组织的集体互拜。这既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又可简化和减少个别走访的程序和时间。而且这样做,在非常亲密的人之间也并不形成约束,团拜之外,仍不妨单独走访。行之既久,团拜形式也稍有变化,大抵是改成正式放年之前,在各单位或团体举行联欢,此日,凡能出席者都会出席,甚至可携带家属(主要是未成年的孩子),联欢会上,单位首长讲话,同事聊天,表演一些节目,吃些糖果花生,既是年终的告别,也算新年的团拜,此种做法日渐盛行,有形成风俗之势。有的较大单位,为避免下属给上司拜年的繁冗,还实行一定领导层的团拜。往往是在年前择定一日,各级官员皆到,进行简单仪式,互致年终慰问和新年祝贺。而由、人民政协主持的春节招待会,虽是一次政治性活动(溯源也许可追至古代朝廷的元日朝会,但性质和形式已有根本不同),同时也有藉会见各界代表而向全国各界拜年之意——主持者的讲话中,往往直接点出这层涵义——至今也已形成习惯,向新民俗演变着了。 年时间有限,而需要拜年的对象又多,有的还不在一地,怎么办?中国古人早就取送达名刺(上书本人名字、籍贯、官职及敬贺语)以代亲临拜谒的办法。最初的名刺用途只是为通报姓名,与拜年尚无关联,这在秦汉时代就已出现,隋唐时,谒见长者贵人,也往往先是投刺,得到允许才正式拜会。至宋代,开始将名刺用于年节的拜贺,但并不限于过年。周密《癸辛杂识》云:“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签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 这里说的是“节序交贺之礼”,可见用得颇广。同书又说:“今时风俗转薄之甚,昔日投门状有大状、小状。大状则全纸,小状则半纸。今时之刺,大不盈掌,足见礼之薄矣。”看来,宋人的名刺发展到后来,其大小已颇像今日的名片了。送名刺对完成礼节而又节省时间,自有很大好处,但用滥了却也蜕变为冷漠的客套虚礼,为人所诟病。到了现代,由于书写载体的进步,再结合外来的经验,便发展出贺年片和贺年卡来。这样,不但一国之内可以通过邮政方便地贺年,而且给世界各地的朋友贺年也不再是难事。前几年,中国电讯事业发展很快,电话开始普及,费用逐步降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人们,便又转而用既快捷又省事的电话拜年手段。近年随着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电脑进入千家万户,于是,从网上发贺卡拜年已极为寻常,拜年的民俗行事遂进入无所不能的虚拟空间。这也非常符合节约纸张、节约可贵的木材的理念。

迎财神

迎财神是过年行事的重要一项。这项活动以往就有,一直延续到近现代。许多地方志

上有年初五迎财神的记载。迎接的方式很多,可以到寺庙磕头献金、行礼祝祷,也可在家中燃烛挂像,焚香膜拜。清同治《上海县志》载:“(正月)五日,接财神,用鲜鲤担鱼呼卖,曰‘送元宝鱼’。至暮轰饮,曰‘财神酒’”。 这是带有祈求巫术意味的举动。北方在这天则有“过破五”和“送穷”习俗, 前者规定年初五有不能打破器皿和说不吉语,后者以一定仪式恭送“穷鬼”,应属禁忌与禳祝性质的活动。无论祈求、禁忌、禳祝,动机都在于驱逐穷困,企望财富。因为迎财神是个吉利的日子,许多商家对此均极重视。往往前一日即为财神设祭,长桌上供以鱼肉果品,点上香烛,由老板率领店员逐一叩拜祷祝,然后燃放爆竹。次日店铺开门,可望能发利市。而跳加官、舞财神和唱喜歌者,即以此日在店门前表演、乞讨,店家不得哄赶拒绝,要给表演者年糕吃,或给一些钱。

春节饮食文化 中国春节饮食习俗和寓意有哪些

说南方人不吃饺子,这只是阐述一个事实而已,说实话不需要刻意。只有撒谎才需要深刻的动机。

北方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大约是在明代逐渐流行起来的。因为饺子谐音“交子”,因此在除夕之夜新旧年交替的子时吃饺子是象征着来年大富大贵,粮食丰收。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上至皇权贵族,下至普通百姓,在过年时都会吃饺子,渐渐地这种习俗延续至今。

其次有小麦产量有关,小麦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很高。一般来说,北方的小麦产量远远大于南方。曾经南方人也试图种植小麦,但产量非常低,亩产不过300斤左右。所以对于古代的南方人来说,小麦类的面食并不丰富,而且接触的少,渐渐对面食就不感冒了。但是北方小麦产量高,过年吃饺子渐渐成为了习惯。

南方人过年为啥不吃饺子

除了小麦产量低以外,南方人过年不吃饺子或许是觉得饺子太单一了。过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只吃饺子和少量配菜不觉得太乏味了吗?南方人的年夜饭根本不重视主食,即使不吃饭都没关系,但是菜一定不能少。一般地,南方人在大年三十的下午就开始准备各种美味佳肴,一直忙到晚上七八点,刚好可以一边吃年夜饭一边看春晚。

除了大鱼大肉以外,南方人过年的主食一般就是大米饭、粽子。过年包粽子吃粽子是一个传统的习俗,寓意“包中”、“一飞冲天”、“光宗耀祖”等。一般地,南方人吃粽子的习俗可以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过年来亲戚的时候也少不了粽子。所以南方人过年吃得最多的还是粽子,饺子几乎不吃。

综上,中国南北方的饮食文化一直存在很大的差异,与气候环境、粮食分布、传统文化等都有关系。但不管怎么说,饺子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是不可或缺的。

西红柿鸡蛋饺子

中国春节传统饮食有饺子、春卷、年糕、元宵等。

1、饺子

饺子又称水饺,深受中国人民喜爱,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谚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红糖、花生、枣和栗子硬币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红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吃到钱币则是财源不断。

2、春卷

春卷,又称春饼、春盘、薄饼。是中国民间节日的一种传统食品,流行于中国各地,在江南等地尤盛。在中国南方,过春节不吃饺子,吃春卷和芝麻汤圆。并且在漳州一带清明时节也吃春卷,民间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于待客。春卷历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饼演化而来。

3、年糕

年糕(nián-gāo,rice cake; new year cake),中国汉族的传统食物,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年糕是用大米或糯米,煮成饭用打制或水磨成粉后压制而成的糕,在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

年糕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小孩身高一年比一年高。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4、元宵

元宵是中国汉族传统小吃之一,属于节日食俗。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在某些地区是由红薯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都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5、糍粑

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说法。打糯米糍粑是一项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活,一般都是后生男子汉打,两个人对站,先揉后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糍粑也很讲究,手粘蜂蜡或茶油,先搓坨,后用手或木板压,要做得光滑,美观。

糍粑,湘西一般在的冬日里才能吃到,吃它的方法很多。最过瘾的吃法,就是烤糍粑,冬日的湘西阴寒潮湿,为了作热取暖,一般人家都会燃起火炉火桶。糍粑便是放在其中的火盆木炭上烤炙的,火盆通常有铁架,没有我们就用火钳作支架。似乎有倔性的糍粑,让它软化可不容易。

黑龙江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西红柿鸡蛋饺子

食材:

两个番茄、四个鸡蛋、一袋虾滑、一袋饺子皮和葱。

做法:

制作馅料:

1.鸡蛋打散,和虾滑、葱花一起搅拌均匀,稍微加一点盐。

2.西红柿去皮切丁,一半先放到馅料中;另一半西红柿用葱花翻炒,炒出沙,加入一勺生抽一勺蚝油一勺五香粉半勺糖和半勺盐,再放入馅料中搅拌均匀。

3.饺子皮:可以用成品饺子皮,但是有点厚,可以自已瀚薄一点。

4.包饺子。

5.水开锅就可以把完整的饺子丢下去煮,饺子飘起来就熟了。

小技巧:怎么拯救破的饺子?

锅中放油,把破了的饺子一上平底锅,煎两分钟煎出虎皮,放入一碗水 (大概没过饺子的一半),盖上锅盖焖五分钟,最后打开锅盖收汁,撒上芝麻出锅即可!

黑龙江春节风俗习惯

1、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

2、“天地桌”上供着大幅黄纸彩印的“三地三界十八佛诸佛”或“百份”(天地诸神像册),设大饼,蜜供、面鲜、果品、素菜、年糕、年饭为供品,高点金字红烛与子午香,以表迎请诸神下界赐福。

3、为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活动,谓之“守岁”。孩子们历来是随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图、掷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戏人、点走马灯,放“滴滴金儿”,“耗子屎”、“黄烟带炮”……老太太们则坐在一起斗纸牌、打、打十胡。

4、,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震彻夜空。“遍天银花锈,阖街硝烟浓”。家家齐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馅水饺,迎接诸神下界。礼成后,即宣告旧岁已去,新年来临,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庄严时刻。全家互道“新禧”,晚辈们要到堂上给长辈们叩首拜年,长辈们必给未成年的小孩儿一一引进“压岁钱”。

扩展资料:

东北的过年习俗

1、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2、年夜饭后吃冻梨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

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3、正月不剪头

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人民网——盘点全国各地过春节的特色习俗

The End